2023年5月6日下午1点,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的刘宏松教授在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101会议室做了以“非正式治理与中国在亚投行中的影响力”为题的专题报告。该报告为研究院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以全球城市为核心的巨型城市群引领双循环发展研究”的系列学术活动之一,由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和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联合举办,《全球城市研究》期刊承办。
刘宏松教授首先简要归纳关于大国在亚投行影响力在学界的研究概述、目前研究的焦点、以及相关背景知识,包括正式影响力和非正式影响力的概念及其区别,并强调非正式影响力需要在共识决策的基础上才更容易发挥作用。
随后,刘教授详细介绍了大国发挥非正式影响力的条件和机制。大国能否发挥非正式影响力受到次强国是否拥有更有利的外部选项(favorable outside option)的限制,同时强国本身能否找到更有利的外部选项也影响了其自身非正式影响力的实施。外部选择是否有利取决于国家能否在其他平行制度中产生同等收益。由于外部选择的存在,国际组织治理能力的从低到高的动态变化对大国和次强国产生不同的影响。相较而言,大国受影响较小,因为其单边行动的能力和渠道允许它找到替代选择。但是,次强国会因为国际组织治理能力的提升而很难找到更优的外部选项,从而难以对大国的非正式影响力形成制约。
刘教授将上述理论应用于中国对亚投行影响力的研究之中,以2018年7月为界分阶段介绍了亚投行本身的治理能力,中国和次强国面临的外部选项,以及相应的治理结果。在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的转变之中,亚投行的治理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这体现在其融资能力的增强和信用评级的提高。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从亚投行获得的利益相对减少,同时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等机构的相对竞争优势下降,使其不再是英国、法国等次强国的更有利的外部选项。对应的治理结果表明,中国的非正式影响力得到提高。具体表现在亚投行行长的决策权力更加集中,拥有了更大的自由裁量权;联合融资的项目比例有所下降;亚投行项目贷款排名前十和“一带一路”的投资排名前十的国家重合度由原来的三个增至五个。
最后,全球城市研究院的王宇熹、张凡、詹舒才、王赟赟老师与刘宏松教授针对讲座内容展开交流。刘教授分享了自己的外文投稿经历,认为论文写作应该实事求是,而不是迎合外文编辑的偏好。学者应该从证据出发阐明所研究政策的成效和在施行过程中所面对的阻力。面对王宇熹老师提出如何量化多维度的强国收益的问题时,刘教授从量化研究和定性研究的差异性出发,指出目前文本分析中,尽管存在许多赋值量化的方法,最后的量化结果仍然未必准确。对于詹舒才老师提出的如何排除非正式影响力扩大所导致的项目审核不严格,从而使项目涌向中国,联合融资比例缩小的情况,刘教授从不同机构审核严格程度的角度对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最后,刘教授与王赟赟老师就次强国在不同尺度下的影响力进行了探讨。通过交流和讨论,为在座的老师同学更好地理解国际组织治理和大国影响力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次讲座在刘教授与各位在场老师和学生的热烈讨论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