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一次“经济学人上海圆桌会议” | 向新发展格局转换中的中国经济

发布者:唐瑞雪发布时间:2021-04-29浏览次数:10


2021年4月21日下午一时三十分,由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经济学会主办,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与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承办的2021年第一次“经济学人上海圆桌会议”在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隆重举行本次圆桌会议的主题为“向新发展格局转换中的中国经济”。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陈宪教授主持了圆桌会议的开幕式并致辞。本次会议以三位学者的主旨演讲开始,随后与会专家围绕本次会议的主题展开热烈讨论。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院长黄建忠教授作了“自主性‘双循环’的理论与政策逻辑”的主旨发言。黄建忠教授从“双循环”的经验与理论逻辑、建立自主性“双循环”的困难以及自主性“双循环”的政策逻辑三方面讨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问题。

关于“双循环”的经验与理论逻辑方面,黄建忠教授指出,“双循环”的历史经验逻辑是劳动力与资本等单一要素禀赋的循环,由此形成“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和“两套本领”,其背后是“两套规则”在发挥作用;“双循环”的现代理论逻辑是要素升级与高质量要素导入的多要素规模经济循环,其逻辑的本质是“规则的一体化”或“边境后措施”的统一。

同时强调,内外循环一体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内循环离不开外部动力,外循环依靠内部支撑。“存量规则的合规对接—增量规则的加速对接—新规则的创新引领”,是形成“双循环”的基本方向要求。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黄少卿教授作了“关于中国经济中长期趋势的若干思考”的主旨发言。黄少卿教授提出,中国经济增长减速受到广泛关注,已有多位国际著名学者均指出中国经济减速不可避免,普遍认为可能会对全球经济增长前景带来影响。

紧接着,黄少卿教授从总需求和总供给两个视角出发给出了理解增长减速背后的原因,认为总需求冲击尤其是外需冲击是主因,供给侧上生产能力持续扩张所面临的困境也是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重要因素,其中供给侧中效率提升的放缓正成为制约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的最大桎梏。最后,黄少卿教授呼吁要努力防止滞胀和生产率的持续下滑,推动中国经济模式向创新型经济转变。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徐明棋教授作了“外部环境变化对中国新发展格局转型的影响”的主旨发言。徐明棋教授指出一系列外部环境变化对中国推动双循环战略和新发展格局转型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双循环的核心并非仅是启动国内的消费,而是通过开放型的创新来启动从生产、流通到消费等所有环节的顺畅流动。

徐明棋教授还指出,双循环战略应该更加注重与世界经济的紧密联系,发挥中国大市场优势,进一步增强对全球生产要素的吸引力。最后,徐明棋教授再次强调了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对于中国新发展格局转型的重要意义。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对上述三位专家的发言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和深入的思考。张军院长指出,尽管当今和平发展是主流,但目前中国发展的安全感在降低,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冲突在增加。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的快速崛起在经济层面上对这些国家构成了威胁。欧美发达国家面对中国的竞争也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不断加码遏制向中国出口关键技术,但这反过来会加速中国技术的升级,对欧美高科技公司构成巨大的威胁。面对这种复杂的外部形势,中国提出要构建新发展格局。

张军院长随后从三个方面对新发展格局进行了理解,一是做大国内市场以消化更多的产能,二是主要通过“一带一路”将产能转移出去,三是进行国内技术升级。最后,张军教授总结道,目前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经济关系的矛盾与冲突难以避免,中国只有不断向前发展,才能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

在讨论环节,与会专家重点围绕扩大内需与“中产阶层”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会专家表示,作为西方工业化时代的特定产物,“中产阶层”普遍享有较为稳定的薪酬和福利体系,但在互联网经济时代,越来越多的非正式岗位、自我雇佣和零工经济等现象的出现,使旧时代的“中产阶层”概念很难再适用于今天的社会经济特征,需要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产阶层”对于扩大内需的意义。

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院长周振华对本次圆桌会议进行了总结。周振华院长认为各位与会专家的主旨发言与讨论具有很大的启发性,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核心就是中美两个大国之间的博弈,这是不可避免的。现在提出的新发展格局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即一个大国的本地市场是一种稀缺资源,通过发挥本土市场效应能够获得规模报酬递增的好处,同时可以提高出口能力。周振华院长还特别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需要不断突破体制机制的约束,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