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的硅巷就在曼哈顿岛上,距离华尔街仅一两公里;伦敦东区的科技城也是如此,与伦敦金融城可谓一步之遥。
“纽伦东巴”和“京沪”,这些全球城市如果分成两类,怎么分?知名经济学者陆铭20日向海内外同行抛出一个“倾斜城市”的概念。比较典型的“倾斜城市”,在市中心区域摩天大楼鳞次栉比,从城区到郊区的“平均高度”显著降低,就如纽约、上海;而与之对应的则是“扁平城市”,就如巴黎、北京。有意思的是,陆铭团队正是以“倾斜城市”的视角、从大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看拥堵问题。
不考虑海拔,从城市到乡村,通常都是“中间高、周边低”,像一个正立的等腰三角形。而在包括历史、文化、战争等在内的多重因素影响下,有些城市建筑的面上布局和形态是一个钝角三角形,两条斜边的“斜率”比较小,更接近于扁平化。而上海等另一些城市,这个三角形的斜率比较大,较快形成人口密度的梯度分布,呈现出“锐角三角形”的样子。
陆铭教授解析城市。徐瑞哲 摄
【城市拥堵度和人口密集度不太相关】
在国际城市排名中,2008年起每年发布一次的最新“全球实力城市指数(GPCI)”方面,2023排名靠前城市分别是:伦敦、纽约、东京、巴黎、新加坡、阿姆斯特丹、首尔、迪拜、墨尔本、柏林,上海、北京、香港紧随其后。当天,海内外专家在上海师范大学进行国际学术研讨,聚焦“全球城市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新挑战与新机遇”。这是作为GPCI指数研制方,日本森纪念财团都市战略研究所理事、明治大学名誉教授市川宏雄在席间透露的。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该指数由经济、研发、文化互动、宜居性、环境和可达性等六大参数组成,构成一幅幅“六角形”雷达图。上海的6个“角”非常平衡,没有明显短板和长板。其中“平均驾驶速度”和“乘坐出租车或骑自行车的便利性”方面,指标有所下降。
单从排堵保畅看,“倾斜城市”作为紧凑型城市,人口等“向心性”十分显著,会不会更加容易发生拥堵等“城市病”?作为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并不这样认为。
其团队运用车流大数据呈现城市群和中心城市发展格局,发现城市人口规模每增加一倍,通勤时间只增加10.54%,也就是仅仅多了2.23分钟,这改变了人们通常的认知。事实上,在以服务业为主的超级大都市,其生产性和消费性服务业,不论在数量、品质还是多样性上,必然总是向着中心城区聚集,自然将人流、物流等诸多“流量”拉动而来。在他看来,城市拥堵度和人口密集度没有太多正相关性,而“职住分离”,尤其是城郊居住、城中工作的模式,才是造成交通高峰大堵车的最大原因之一。
《全球城市研究(中英文)》研讨。
【加快回归“都市中最都市”之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纽约的‘硅巷’就在曼哈顿岛上,距离华尔街仅一两公里;伦敦东区的科技城也是如此,与伦敦金融城可谓一步之遥。”上海师大商学院院长刘江会教授直言,全球城市的科创资源布局正在从“城市郊区”回归“都市中最都市”的地方。
可以说,在全球城市指数整体下行中,科技创新已成为当前及未来全球城市再塑其国际竞争力优势、提升其全球资源配置能级的核心驱动力。目前,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对全球城市指数进行系统研究,正与国际同行签约共建“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网络”中国办公室、欧洲比较城市研究院上海分院。值得一提的是,卓越营商环境也成为卓越全球城市标配,以上海、北京为代表的中国全球城市尤为亮眼,营商环境得分高于纽约、巴黎等欧美老牌全球城市。
或许很多人担心人口越来越多、城市越来越大,但城镇化增速放缓是城市学家更为担心的。数据表明,2022年,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65.22%,但较2021年64.72%的水平仅增长了0.5个百分点,而2021年增速为0.83个百分点。“城镇化增速再创新低,呈现出断崖式下跌特征。”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磊教授表示,在城市高质量发展中,包容性城市更新必须保障低成本居住空间。
城市“倾斜”与否,并无高下之分,但人口不能也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向外围“倾斜”。陆铭教授认为,当前应当改变工业化时代和汽车时代的惯性思维,顺应大城市人口重聚的趋势,发展紧凑型城市,也就是“倾斜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