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6日下午两点,由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上海人民出版社主办,上海师范大学全球城市研究院与世邦魏理仕(上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承办的《全球城市研究》季刊创刊首发式暨研讨会——“新发展格局与上海新发展”在上海社科会堂隆重举办。
与会嘉宾合影(部分)
上海师范大学茆训诚教授(左一)、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干春晖教授(左二)、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编辑、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王为松(左三)、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院长周振华研究员(中)、CBRE华东区董事总经理莫非(右三)、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林在勇教授(右二)、CBRE中国区战略顾问部主管陈学海(右一)
与会嘉宾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权衡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林在勇教授;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阚宁辉先生;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编辑、上海人民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王为松先生;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院长周振华研究员;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洪民荣先生;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征先生;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干春晖教授;上海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杜宗超先生;中国城市科学研究院《城市发展研究》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王亚男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书报中心《区域与城市经济》责任主编万晓琼女士;世邦魏理仕华东区董事总经理莫非先生;世邦魏理仕中国区战略顾问部主管陈学海先生等;以及20多家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理事单位。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阚宁辉先生在贺词中期盼上海学术界和出版界加强联动与合作,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全球城市研究》创刊出版为契机,聚焦全球视野、聚焦城市定位和聚焦研究品质,共同打造全球城市与出版界合作的上海研究高地,共同为提升上海城市的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提升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治理能力和水平,开创人民城市建设的新局面提供更有力、更持续的学术和智力支持。
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林在勇教授代表上海师范大学向《全球城市研究》季刊的正式出版发行表示祝贺。上海师范大学将为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和上海师范大学全球城市研究院的发展加大扶持力度,给与更多方面的支持,为上海卓越全球城市建设贡献上海师范大学的力量。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院《城市发展研究》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王亚男研究员代表《城市发展研究》向《全球城市研究》季刊创刊表示热烈的祝贺。《全球城市研究》季刊聚焦于全球城市,为学者们搭建了一个探索与发现的平台。《全球城市研究》季刊定位于以跨学科的全球城市研究为主,吸纳中外全球城市研究的研究成果,跨越国别的主题遴选,跨越学科的研究成果,必然会成为全国具有高影响力的期刊,也会成为我国全球城市研究领域的引领者。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中心《区域与城市经济》责任主编万晓琼女士代表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区域与城市经济》编辑部向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表示热烈的祝贺。全球城市在全球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中正在发挥着日益重要的积极作用,《全球城市研究》季刊的创刊恰逢其时。《全球城市研究》季刊致力于在国际学术界发出中国学者的声音,展现中国全球城市建设的新思路和新成就的定位,说明《全球城市研究》是一份有别于传统期刊的高起点、高视野、大格局和高品质的学术期刊。
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周振华院长介绍了《全球城市研究》季刊的特色,在学习同类期刊的基础上,希望《全球城市研究》季刊的创办和发展具有三方面的特色:第一,站在全球城市学术理论的前沿,同时追踪全球城市的发展趋势;第二,立足于中国上海,面向全球,也就是用国际的话语来讲中国上海的故事,用中国上海的方案来丰富全球城市理论的研究;第三,史和论相结合、理论和案例相结合,以及现实的风险和动态预测并举。关注不同的全球城市研究主题,汇集各方支持和同仁配合,并坚信《全球城市研究》季刊会越办越好。
在《全球城市研究》季刊创刊首发式的同时,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宣布成立“城市空间研究中心”。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干春晖教授主持了“新发展格局和上海新发展”研讨会。在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上海如何布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和更为安全的发展战略,对于促进上海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都会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所以,与会专家和学者一致认为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召开“新发展格局与上海新发展”主题的研讨会非常有必要。
在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上海如何布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和更为安全的发展战略,对于促进上海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都会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所以,与会专家和学者一致认为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召开“新发展格局与上海新发展”主题的研讨会非常有必要。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权衡研究员认为,2035年我国要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球城市在这一进程中应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纪念大会上,对上海和浦东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发展格局下,上海要找准定位,在工业化、城市化的基础上,加快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等内容的建设,丰富现代化的内涵,把上海打造成为双循环战略的战略枢纽城市,提升全球资源配置的能级。上海全球城市建设要把创新放在核心位置,科技创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紧迫,重点突破关键技术,解决“卡脖子”问题。
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刘江会教授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全球产业链朝着空间分离和功能分离两个方向发展。这使得全球城市能够通过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配置,极大地延伸了产业链的长度和深度。但也加大了产业链的脆弱性和风险性,面对突如其来的外部冲击,全球产业链的安全和稳定遭受严重威胁。新冠疫情使得全球产业呈现出区域化和近岸化的新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作为全球城市的上海在国内经济大循环体系中的地位。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系的构建,要求上海在价值链提升、营商环境优化、制定国际交往准则等方面有所突破,打造上海制造业品牌。
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盛维研究员认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构建是国际循环与国内循环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全球要素流是研究国际循环的重要指标。通过构建包括贸易流、资本流、科技流、文化流、人员流、信息流在内的全球要素流量指标体系,研究结果发现上海与顶尖的全球城市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与北京和合肥相比,上海在科技方面也存在一定差距。随着中西部城市的迅速崛起,比如成都,上海面临较大的被追赶的压力。数据要素已上升为重要的战略要素,这为新兴的全球城市提供了迅速崛起的机遇。
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周振华院长指出,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的背景下,双循环体系中应坚持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新发展格局面临三个关键问题,首先是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即开发我国潜在的市场。其次是保障市场的流动性,在国内要打造统一均衡的各类要素市场,保障国内大循环的畅通。最后是形成高端的产业链,着力形成从研发到市场销售的全产业链,重点突破关键技术、关键元器件、关键材料的研发,促进产业链的高端化。上海应以挖掘内需、制度创新、产业链升级为关键路径,提升城市能级与核心竞争力,塑造上海在双循环体系中的中心节点和战略链接的地位。
(文稿:杨朝远、牟振宇、陈昉昊;摄影:张连昆;编辑:唐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