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振华: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这项能力是关键

发布者:唐瑞雪发布时间:2020-11-27浏览次数:12

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什么能力是关键?成为中心节点靠什么?成为战略链接又是靠什么?近日,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院长周振华在“上观新闻”发表评论时指出,关键在于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浦东“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浦东乃至上海必须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资源配置能力,提高对资金、信息、技术、人才、货物等要素配置的全球性影响力。


·为何需要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首先,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对全国各地而言,都在考虑怎么服务好构建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浦东,也包括上海,要从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角度,来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这对于浦东乃至上海来说,是一个很高的定位,提出了综合性、引领性的要求。相对来说,国内其他城市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可能更关注某一方面,例如做好实体经济、互联网经济或者充当市场中心等。


其次,增强全球服务功能,是浦东乃至上海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的基础条件。成为中心节点靠什么?成为战略链接又是靠什么?靠的就是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有了这项能力,就可以成为中心节点,也可以成为战略链接。


第三,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以内需为战略基点,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国内大循环是低水平的大循环还是高水平的大循环,这两者有重大的区别。低水平的国内大循环并不能满足中国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而且也很难参与国际循环,更谈不上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因此,我们所要构建的国内大循环,必须是高水平的大循环。从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角度来说,浦东要能够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水平,努力成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个关键引擎。


·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路径


首先,要提高全球网络连通性水平。全球资源的配置不是通过一个个点进行配置的,也不是通过一个地区、一个国家进行配置的,而是通过全球网络来进行配置的。只有具备很高的全球网络连通性,才能具备全球资源配置的能力。提高全球网络的连通性,不是靠地方政府互相之间建立友好城市,而更多是依靠全球性功能性的机构和公司,包括跨国公司总部、全球生产者服务公司、全球研发中心,等等。在浦东乃至上海,这些机构的数量虽然已不少,但大多是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权能有限,主要起大区域协调管理作用。另外,在这些总部当中,多为外来跨国公司总部,真正本土、本国的跨国公司总部数量并不多。因此,要像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的,“发展更高能级的总部经济”


其次,要能够掌控全球价值链和供应链。现在的全球资源配置不像传统的那样,主要通过国际贸易的方式,而更多是通过跨国公司的全球产业链来进行。只有对全球产业链有很强的掌控性,才能够在全球产业链中发挥最关键的作用,真正具备很强的资源配置能力。那么,靠什么来掌控全球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一是手中是否掌握关键技术、关键元器件、关键材料,掌握了这“三个关键”,基本上就可以掌控全球产业链。二是在某些产业领域技术基本上趋于成熟,或者供给量比较大的情况下,加强对全球资源的系统集成能力。有系统集成能力,就可以掌控全球的资源配置。三是通过确定国际标准、树立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也能够掌控全球产业链。


第三,要发展现代生产者服务业。我们现在虽然也在发展现代生产者服务业,而且比重越来越大,但能级水平、服务半径还有待提高。如果现代生产者服务业服务半径仅限于上海范围,或者扩大一点到长三角甚至全国,都还不足以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伦敦、纽约、东京,这些全球城市的现代生产者服务业主要是面向全球市场,它的服务半径是全球范围,能够在全球资源配置中发挥重大作用,这也正是我们现在还欠缺的地方。


第四,要提升全球运作平台的能级水平。这种平台就是通常讲的各种各样的市场,包括线上和线下,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开展全球业务。把这些平台逐步建立、健全起来后,还要着力提高平台的运作效率,扩大平台的运作范围、辐射范围,在全球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作用。


最后,要提升异地配置能力。全球资源配置方式主要不是本地配置,更多是异地配置。从国际角度来说,大多是离岸配置,在岸配置是少数。从国内来说,大多不是在上海本地进行资源配置,而是在长三角区域、在长江流域、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这一点恰恰也是上海比较欠缺的地方。对照现状,浦东和上海还有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努力。


(内容转载自“上观新闻”,经本站编辑整理后发布;作者: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院长 周振华教授;编辑;唐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