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提要:近日,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陈宪教授在《每日经济新闻》上发表特约评论时指出,国内大循环需要一系列“结点”以满足国内大循环对连通性的要求,使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使产业体系和全产业链充分优化。这些“结点”存在于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和都市圈。
11月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江苏省南京市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寄望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在笔者看来,国内大循环需要一系列“结点”,诸如市场的结点、产业的结点,满足国内大循环对连通性的要求,使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使产业体系和全产业链充分优化。这些“结点”起着类似交通枢纽的作用,既集聚,又辐射,进而实现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作用的新发展格局。
·促进都市圈联动发展
国内大循环的这些“结点”存在于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和都市圈。根据权威部门定义,国家中心城市是指居于国家战略要津、肩负国家使命、引领区域发展、参与国际竞争、代表国家形象的现代化大都市。在资源环境承载条件和经济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规划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既是引领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的重要举措。到目前为止,国家有关规划和文件中先后明确的中心城市有九个,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可见,国家中心城市是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层级之上出现的“塔尖”,集中了中国城市在空间、人口、资源和政策上的主要优势。其他关于中心城市的说法均不具有权威性。这九个中心城市,四个为直辖市,余为南部、西南、中部和西北的超大城市。和任何排行榜单或入选名单一样,都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质疑。面对这个中心城市名单,比较多的意见集中在东北没有中心城市入选,东部的杭州、南京没有入选。东北目前可能确实没有符合条件的国家中心城市,杭州、南京在相关规划中已经按照都市圈进行规划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这是关于我国城市(镇)战略的权威性表述。近五年来,我国陆续推出了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珠三角)和成渝等城市群规划。2019年2月,国家发改委下发《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根据国际经验和我国实际,《指导意见》阐述了何谓城市群和都市圈,以及二者间的关系。“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是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今年上半年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专节规划“加快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纲要》要求,推动都市圈同城化。以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一卡通为着力点,加快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都市圈建设,提升都市圈同城化水平。同时指出,推进都市圈协调联动。加强都市圈间合作互动,高水平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推动上海与近沪区域及苏锡常都市圈联动发展,构建上海大都市圈。加强南京都市圈与合肥都市圈协同发展,打造东中部区域协调发展的典范。推动杭州都市圈与宁波都市圈的紧密对接和分工合作,实现杭绍甬一体化。建设宁杭生态经济带,强化南京都市圈与杭州都市圈协调联动。加强淮河生态经济带、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发展环太湖生态文化旅游,促进都市圈联动发展。
2019年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则提出“极点带动”,发挥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强强联合的引领带动作用,深化港深、澳珠合作,加快广佛同城化建设,提升整体实力和全球影响力,引领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参与国际合作。这里的“极点”就是都市圈。至此,长三角六个都市圈,珠三角三个都市圈的架构跃然纸上,成为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空间载体。
·有相同使命和价值
目前,中国城市发展形成了中心城市和都市圈两种模式。成渝、武汉和郑州是中心城市发展模式;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已进入都市圈发展模式。一般地说,中心城市发展模式会演化为都市圈发展模式。都市圈的形成与中心城市的发展有关。中心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势必对周边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生集聚和辐射,进而形成都市圈。可以用三个效应来描述这个过程,即集聚效应,溢出效应和涟漪效应。集聚效应是第一个阶段。中心城市在发展的初始时期,集聚是形成其自身实力的必由之路。而且,也适应了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具有集聚特征的需要。溢出效应是第二个阶段。中心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需要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周边城市也希望得到它的辐射。由此,中心城市产生溢出效应,一如上海边上的苏州,深圳边上的东莞,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上海、深圳的溢出下发展起来的。涟漪效应是第三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心城市和周边的城市(镇)形成了相对均衡和一体化的发展态势,进而演化到都市圈发展模式。
在经济发展的视角,中心城市和都市圈有着相同的使命与价值,那就是创业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
首先,创业创新和新兴产业都有着空间集群的特征。创业创新和新兴产业需要若干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如人才、资本、基础设施、创新和产业生态,甚至气候和环境。同时具备这些条件的地方,往往就是中心城市或都市圈。
其次,创业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即新兴产业发展,还有着构建全产业链,形成产业化规模经济的要求。这些要求也往往需要在中心城市和都市圈才能实现。同时,与创业创新和新兴产业密切联系的贸易活动、物流集散也具有集聚在大中城市的特征。因此,中心城市和都市圈理所当然地成为国内大循环,乃至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结点”。
2019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时指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具有极大的区域带动和示范作用,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带动整个长江经济带和华东地区发展,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集群。中心城市和都市圈是区域集群的具体形态。这段话对于我国区域一体化的各个载体——中心城市和都市圈都是适用的。
(内容转载自“每日经济新闻”,经本站编辑整理后发布;作者: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陈宪教授;编辑:唐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