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历史风貌的活力复兴——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更新案例

发布者:王文达发布时间:2023-06-19浏览次数:10

衡山路—复兴路(简称“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总占地面积为7.66 平方千米,是上海中心城区成片保护规模最大、历史风貌保护最完整的核心街区。该地区汇集了20 世纪二三十年代至今,以居住为主的各国风格建筑艺术精品。区域内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相对集中,拥有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是上海城市文脉的发源地和承载区。


10.1 更新背景与历程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追求的不断提升,在城市空间拓展的同时,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更新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物质性老化、结构性和功能性衰退,传统人文环境和历史文化环境日渐丧失,基础设施不健全,土地利用率低下,周边环境恶化等。因此,需要通过城市更新的综合整治和改造,进一步提升风貌区的生活品质和内生活力,以此来延续城市文脉,保存城市记忆,改善环境品质。a 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更新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


10.1.1第一阶段:早期优化,规划先行(1999—2015 年)

 1999 年出台的《上海市中心区历史风貌保护规划( 历史建筑与街区)》中,首次提出“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的概念,开启了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更新的序幕;2003 1 月,上海市政府批准在上海市中心城区划定12 个历史文化风貌区。衡复风貌区是其中规模最大、历史建筑和空间类型最丰富、风貌特色最为鲜明的风貌区,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更新在上海城市更新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奠定。

2004 年,《上海市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获正式批准,标志着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更新的要求和方向进一步得到了明确。此后公布的第四、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以及风貌保护街坊、风貌保护道路(街巷),将衡复风貌区的具体保护对象按照不同的保护要求进行了全方位认定。

徐汇区后续出台《徐汇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了更加明晰的目标,包括要将衡复风貌区的历史建筑、城市肌理、空间尺度、建筑密度和公共空间等核心要素有整体提高,在街面环境、居住功能、产业业态等方面体现深厚的海派文化底蕴和城市风貌,强化和提升衡复风貌区在上海新一轮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0.1.2第二阶段:全面推进,持续优化(2015—2020 年)

衡复风貌区全面推进“成片街坊”风貌修缮工作,深入推进重点特色历史建筑保护项目。完成了武康大楼、夏衍旧居、草婴书屋、张乐平旧居、伊丽包子铺等重点保护项目及微更新项目,提升了区域居住、商务、创意、休闲的整体环境。

同时,深度挖掘海派文化的精髓,打造一批高品质开放性城市文化空间,如“四居一馆一中心”(张乐平故居、柯灵故居、夏衍故居、草婴故居、衡复风貌展示馆、衡复艺术中心)等;推动上海京剧院、越剧院、沪剧院等项目完成改造工作并开放;将修道院公寓、黑石公寓等历史建筑腾空清理,布局与音乐或文化艺术相关的配套功能。

在塑造风貌文化品牌方面,立足衡复历史风貌区建筑保护、开发利用、文脉传承,打造衡复海派文化精品街区,包括打造汾阳路—复兴中路音乐文化片区、武康路—复兴西路历史文化街区、岳阳路—建国西路慢生活街区、武康路人文历史建筑融合区等。

此外,还健全风貌保护机制,成立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管理委员会,并依托“社区规划师制度”统筹开展风貌区综合治理工作和风貌保护工作,整体设计实施、实时跟踪调整、全生命周期的管控有效保障了风貌区的保护和建设品质。


10.2 主要举措

10.2.1根据区域资源及特色,引导发展特色功能组团

借助风貌区内的历史和文化资源,聚合相关文化设施及文化产业,形成“文化聚合圈”,带动周边街区活力,构建多元特色集群体系。例如:结合上海音乐学院、上海交响乐团资源,对周边历史建筑及道路进行整治,布局如音乐艺术博物馆等与音乐文化艺术相关的配套功能,打造音乐文化特色区;挖掘巴金、夏衍、张乐平等文化名人故居文化内涵,并结合区域小型画廊、美术馆等功能提升区域人文生活气息;部分区域结合历史建筑载体更新以及其中长期住房租赁服务,吸引相关艺术家和文化创意人才,打造特色创新文化、体验商业活动区。

10.2.2居住功能对外疏解与环境优化,打造特色品质居住区

高品质居住区”是衡复风貌区的核心特征,从其最初开发至今一直保持着高素质、低密度、多元化的特点。基于当前历史环境下的居住功能发展变化的要求,管理部门除了不断提升建筑改造设计水平之外,还不断创新高效实施各类环境提升计划以满足衡复风貌区特色的展示功能,如行道树种植、公共建筑和公共绿地营建等。此外,还要求居住区域场所向公众开放所有的公家花园绿地。这些有组织的监督和施压对地区环境品质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0.2.3鼓励可操作可落地的公私空间优化工作实施

如同众多的“城市复兴”项目一样,衡复风貌区内大量的私人与公共产权空间相互交织。对于涉及整体的开发优化方案及措施,稍有不慎,极易造成公私产权冲突或引起相关开发矛盾。因此衡复风貌区在早期规划当中已要求规划实施的持续性及可操作性,着重解决城市更新操作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创新符合片区个性特色条件的工作方法。例如对于半公共空间区域,政府集合优势设计资源打造综合视觉元素系统,而鼓励单位个人在规划基础上,用局部装饰进行区域美化,实现半公共空间区域的“复兴”。

10.2.4政府柔性管理与管制开发,多重利益群体参与发展

作为区域对外展示的重要一环,衡复风貌区对于内部商业及展示空间的规划设计也做出了不同于常规区域的规划管理机制。首先,对于建筑的临街及商业空间打造,广泛征求风貌保护专业领域以及居民、业主和游客的意见,设立商业负面清单,分类控制商业业态,即一类为不允许发展,二类为不允许占据大量街面,三类为不允许违规经营。其次,设立分层议事制度。第一层为风貌区总体级别,主要组织讨论和参与制定风貌区整体规划、计划和具体政策。第二层为街坊级别,主要讨论所属街坊的空间设计、业态更新、管理公约等问题。通过两层议事机制,给予更多人主动参与和发声的权利,以此顺势而为地做好大部分的日常管治。


10.3 典型项目

10.3.1 黑石公寓

黑石公寓由美国传教士Blackstone 设计,于1926 年建成,建筑面积约4700 平方米。公寓里除了厨房、浴室、冰箱,还配备四季恒温游泳池、餐厅、舞厅、网球场和电梯,大楼顶层有一座屋顶花园,可以俯瞰当时的大半个租界。随时间流逝与抗日战争的发展,公寓的服务与品质逐步下滑,后沦落为普通出租屋。20 世纪80 年代,由于毗邻徐汇区房管局,黑石公寓曾聚集大量房地产相关工作及人员,成为中国最早的房地产中介及管理市场之一。结合市场发展环境变化,公寓内部主要集聚了以居住、办公为主的功能,同时零星出现了小型艺术工作室这种介于文化生产与消费的业态。2016 年起,徐汇区开始重点对黑石公寓进行保护性修缮,截至目前,已经取得了较好的城市更新与优化的效果。其中主要举措如下:

积极响应衡复风貌保护区复兴计划,匹配区位音乐主题定位。

1 黑石公寓

图片来源:实地拍摄

与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紧密合作,联动周边办公建筑群发展,打造音乐特色的文化园区,内部的文化主题、商业内核、服务人群均以音乐元素为中心。

融合特色主题,打造城市独一无二的特色功能产品。项目内部打造了黑石幸福集荟,形成了上海第一处集音乐场景体验、音乐书籍欣赏、音乐文化交流融合于一体的音乐主题书店。另外,内部还打造了特色黑石M+品牌酒店,一处以音乐为主题的小型精品设计酒店,充分满足了周边音乐厅相关人群个性需求。

极致精品的内部空间改造。项目整体由上海建筑装饰设计有限公司设计,上海徐房有限公司施工,承租给幸福里文化公司运营,保障了项目操盘团队的高规格与稳运营两大特征。设计师根据楼层特征及历史资料细节,采用了不同的装饰材料及设计风格,营造了不同历史时期及功能的“代入感”。运营人员结合区域内房间式特征,专门为每个“房间”配备了小书桌及阅读灯,完美展现了百年前公寓的空间功能形象特征。

贴近潮流,时刻优化的音乐元素。由于区域强烈的音乐文化属性,精准地吸引了音乐行业师生、交响乐从业者及众多音乐文化行业人员。项目根据主流人群及行业趋势的变化需求时刻更新内部产品及氛围打造,充分发挥项目音乐文化先锋展示与精品集萃的特征。

10.3.2 思南公馆

思南公馆占地面积约5 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近8 万平方米,坐拥51 栋历史悠久的花园洋房,是中国上海市中心唯一一个以成片花园洋房的保留保护为宗旨的项目。目前内部结合百年历史的独立花园洋房资源打造了市中心罕有的花园洋房式酒店——思南公馆酒店,以及结合新老建筑交汇打造的特色商业街,十多条宽窄不一的步行街和六个大小开放空间穿插其中,尽显上海花园洋房等各式老建筑的独特氛围。


2 思南公馆内部街景

图片来源:实地拍摄。


10.3.3 田子坊

田子坊是20 世纪50 年代由弄堂工厂及居民区组成的街区,其占地面积约7.2 万平方米。在改造初期(1988—2004 年),田子坊重点对区域内工业厂房进行创意改造,并联合知名艺术家共同推动区域创意产业集聚发展,截至2002 年,共83 家艺术商店、艺术创作室和展示厅入驻。自2004 年起,部分居民房开始对外出租,文创企业规模逐步向外扩张,同时政府出台“居改非”政策,授牌田子坊为创意产业集聚区。2008 年,田子坊重新定位为海派文化展示地和世博主题演绎地,其范围进一步向外扩散,餐饮、服务等业态比例大大提升,发展成为旅游和体验式文化集聚地。


3 田子坊街道

图片来源:网络。